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 董鹏  成都报道

一个月前在1元/股附近徘徊的多只钢铁股,集体脱险。

10月28日,申万钢铁板块大涨超5.21%,领涨A股市场,其中重庆钢铁H股早盘大涨59.77%后,全天收涨32.18%。

截至当日收盘,共有柳钢股份、安阳钢铁和重庆钢铁等超过10只钢铁股涨停。

需要指出的是,在本轮A股上涨行情初期,云集了大量低价股、破净股的钢铁板块便已经有所异动。

9月24日早盘,受到监管层市值管理指引“长期破净公司要制定价值提升计划”等消息的影响,彼时申万钢铁指数也曾经出现近5%的上涨。

相比之下,10月20日钢铁板块的整体涨幅还要略高一些,涨停个股也更多。二级市场的再度走强,可能与并购重组、产能去化的升温预期有关。

在上周五的三季度信息发布会上,中钢协表示“研究提出促进联合重组和完善退出机制的一揽子相关政策建议。”

此外,近期也有相对确定性较强的案例出炉。云煤能源周末公告,云南省政府已与中国宝武签署框架协议,就昆钢控股深化改革合作达成共识。

“越产越亏、越亏越产”

自国内房地产投资见顶后,钢铁业便陷入持续低迷状态。

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的45家样本(上市)钢企,上半年营收总额超过1万亿元,但利润总额只有51.4亿元,净利润率仅有0.5%。

与过去十年相比,仅仅略强于2014年至2016年,其中多家上市钢铁企业亏损金额创下近十年来新高。

中钢协统计结果也显示,前三季度,钢铁企业累计营业收入为4.54万亿元,利润总额289.77亿元,平均利润率为0.64%,同比下降0.72个百分点。

对于行业当前的经营困境,中钢协在上周五的三季度发布会上将总结为“三高三低”,即高产量、高成本、高出口,低需求、低价格、低效益。

在持续亏损背景下,前三季度国内钢铁产量同比下降,但是需求端的降幅更为明显。

仅以粗钢为例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,前三季度,全国累计生产粗钢7.68亿吨,同比下降3.6%。而折合粗钢表观消费量为6.88亿吨,同比下降6.2%。

“8月、9月,粗钢表观消费分别下降了13.5%、11.1%,连续两个月两位数的下降,供需动态平衡的压力明显加大。”中钢协副会长兼秘书长姜维指出。

供需矛盾突出的同时,铁矿石价格易涨难跌,进一步增加了钢企经营压力。

比如上半年,中钢协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仅为1.1%,而国际四大矿山的销售利润率则达到25.5%~45%,产业链利益分配失衡。

上述背景下,国内执行的粗钢产量调控政策,为扭转上述供给过剩、持续亏损的不利局面带来了可能。

然而,在实际执行过程中,各家钢企之间很难做到步调统一,至少仅仅依靠企业自律难以推动整体产量的大幅下降。

“随着9月末钢材价格的快速回升,部分企业过于乐观,放量增产大干,加大生产力度,10月份以来钢铁产量和库存环比又明显上涨,导致钢材价格快速由升转降。”姜维指出。

于是,全行业陷入“越产越亏、越亏越产”的困境当中。

重组、去产能并行?

面对上述行业现状,中钢协在提出防止“内卷式”恶性竞争的同时,还表示将加快研究推进产能治理和联合重组。

“当前,联合重组、落后产能退出通道均需要政策支撑。”中钢协指出。

一方面,8月份工信部已暂停公示、公告新的钢铁产能置换项目,堵上新增产能的入口;另一方面,还要尽快建立已有产能退出机制,创造条件引导落后产能退出,促进钢铁产量导向优势产能。

中钢协表示,已经着手加快相关研究、开展专项调研,研究提出促进联合重组和完善退出机制的一揽子相关政策建议。

需要指出的是,上述潜在的政策建议一旦落地,将直接作用于钢铁业的供给端,在2016年供给侧改革期间钢铁业出现过类似一幕。

彼时,经过三年时间,钢铁业提前完成了1.5亿吨的产能去化目标,促使钢铁业迅速扭亏,部分企业吨钢利润更是一度超过千元水平,期间同样伴随着中国宝武对马钢、太钢的重组,以及建龙钢铁、方大集团对钢铁业资产的兼并收购。

如今,随着中钢协上述“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”的表态,业内对并购重组、产能退出的预期随之升温。

同时,在中钢协以上表态过后,已经有部分确定性较强的重组案例出炉。

10月27日午后,焦化企业云煤能源公告,收到控股股东昆明钢铁的相关告知函,云南省人民政府已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,就昆钢控股深化改革合作达成共识。

根据框架协议,将优化调整中国宝武对昆钢控股的管理关系,推动昆钢控股做强做优,实现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。

同日晚间公司又发布一份补充公告,增量信息为“框架协议的签署目前尚未影响公司的控制权……公司的直接控股股东,公司实际控制人为云南省国资委。”

以上重组预期带动下,主营产品为焦炭的云煤能源,今日也与其他钢铁股一道涨停。

当然,中钢协的“一揽子相关政策建议”,后续能否变成实际政策落地,又会带来多大规模的产能去化,尚难确定。

但是,对于二级市场而言,以上无法“证伪”的题材反而有利于资金炒作。
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